好人与坏人论

每天学一些:Be slow to promise and quick to perform.不轻诺,诺必果。
华夏名言:7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执得而杀之,熟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


很多人认真,负责,有原则,有才能,人情世故上稍嫌欠缺,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做出一番成绩。可是社会并不是用成绩来论的,很大程度上,还有人际往来的影响。如果说话尖刻,固执己见,即使有好的意愿也往往被人误解。然后因为认为本怀有好心却被埋怨,没人喜欢被误解而被埋怨,不自觉间语气会更尖刻,形成不好的循环。所以佛经上才有[见三界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如尺蠖屈伸循环,如蚕茧自缚。哀哉众生,谛此三界,颠倒不净]的语句。这样的人即使在做出成绩后,未免居功自傲,不知圆融变通,容易遭小人计算。但是这样的人,心是真诚的,做事比旁人来的专心,也容易出成绩,可是际遇可能就不太会好。就是可敬又可悲的地方。应该算是广义上的好人。

做个好人,是人生的顶级大智慧。做好人,就意味着遵守信诺,徜如果智商不足,就会被心怀不轨的人,活生生玩死。

人性这个东西,其实是不确定的。它会因时因势而变。善良厚道的好人,可以是被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弱点,活活给逼成坏人的。但实际上,这世上许多好人,也是被环境逼出来的,徜如果人生而就是好人,那这社会就不需要教育了。所以,一个要让人安心生活的社会必然是如何让一个人心甘情愿做好人的社会。偏激的人算不算好人呢?应该算是不聪明的人。大多抱怨社会不公,国家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对自己的努力和如何改善,很少有深入思考和探索。很难理解人生在世,富贵不可滥用,贫贱不可自欺。往往会人云亦云,陷入愚忠愚孝而不可自拔。有些人在经济上升阶段,连自己也不明不白的糊里糊涂地发了财。有钱却没有花钱和保护财产的能力,在贪婪轻信后,吃了一些亏,变得不相信他人也不相信自己的判断,整日战战兢兢,脾气大坏,这样到底是算好人还是坏人呢?口口声声为了孩子吃苦,却不顾小孩天赋和才能,拔苗助长,只按照自己的人生经验安排小孩的人生,可世事难测,小孩不能自立,开始怨天尤人,敌视他人,这到底是算好家长还是坏家长呢?为了能让父母有面子,不顾父母的生活习惯,负债买房买车,在城市的不大的空间里不顾配偶一样要在紧张的社会生活中拼搏,承受生活压力时强要孝敬父母,因生活习惯产生家庭纠纷,这到底是算好丈夫还是坏丈夫呢?整天怨天尤人,抱怨世事不公,迷茫不知所措,一心要努力为自己的后代建个好的环境却侵害他人的正当权益,有梦想却无行动,说着遵纪守法却在生意场上肆意贿赂,说着重人情在出份子钱后却在背后不停埋怨,埋怨房价高却转身又借款购买新房,承担着沉重的房贷却对着账面上的房产资产的增值沾沾自喜。埋怨着生意难做一回头贪图高利又把刚收到的现金交给高利贷,口口声声是个尽责的好公民,连基本的社保都不愿交。说着做实业是人生理想,一回头又把厂房抵押去炒房产了。一边抱怨收入降低,一边炫耀自己开的车多么高级,每年要在车上花多少钱。说着一些自己都不明白的经济术语,自认有经商才能,嘲笑看来没有自己混的那么好的儿时同伴。

实际上鲁迅那时描写的社会百态和现在也没有太大差别,所差的可能就是经济全球自由化,很多土豪得瑟到海外而已。同时再也没有像南通张骞等经商一生,所积财富数百万两,大多用于教育和地方建设,却生活十分俭朴,要立志靠一己之力,要将一个城市建成模范城市的状元郎了。

在圣经的传道书中所说 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们寻出许多巧计。
” Lo, this only have I found, that God hath made man upright; but they have sought out many inventions.

一般来说,破坏规则,投机取巧,强词夺理,不顾他人的过分自私,以道义上弱者的身份和地位强势要求不合理的个人利益。光讲权利,不讲责任,逃避义务。就可以说是坏人。

世上很多人是贪婪狡诈之辈,唯知眼前的一己私利,不了解也不想了解信仰和公德的重要性,对他们唯有用严刑峻法划定红线,越过红线既受惩罚,用欲望利诱驱使,使之劳碌,陷于低等欲望的满足中,才能使之不危害他人和社会。

很多人,只知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契约和法规,契约和法规对他们的约束只是违反所要承受的惩罚,誓言和信仰完全没有作用,比一张用完就扔的厕纸都不如,人与人的关系只是利用和被利用,在要结巴的人面前折腰卑膝,一旦利用完了,或对方失势,就弃之如敝履,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落井下石,无所不用其极。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社会中,更能受上司赏识,出人头地。

基督教的教诲[敬虔加上知足的心, 因为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佛经曰[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人,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所怜悯。是名知足。]
道德经上所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功成身退,天之道。][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道无亲 常于善人。 ]

评论或有疑问的请发电邮